原创

[原创评论] 倡导“生态葬”不仅需要转变观念

2021-04-06 11:24:00 来源:四川文明网

分享到手机

  4月3日,天津憩园用一场庄严神圣的安葬仪式,让120具骨灰真正实现了“入土为安”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这种“不留骨灰、不留墓碑、土地循环利用”的免费节地生态安葬,从2010年在天津憩园推行,截至2020年,已经安葬骨灰1278具,还有300户预约排队等着为逝去的亲人选择这种安葬方式。(4月4日《天津日报》)

  这种“不留骨灰、不留墓碑、土地循环利用”的安葬方式,又称骨灰草坪葬,就是将逝者骨灰放入可降解骨灰盒内,埋入土中,3至6个月骨灰将随着可降解骨灰盒一起融入泥土,与大自然真正融合到一起,安葬的区域土地可以循环利用安葬骨灰。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绿色生态殡葬的行列,选择这种安葬方式的逝者家属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。

  近年来,我国多地不断推进移风易俗,倡树文明殡葬新风。早在2016年清明节前夕,民政部等九部门就曾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,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、海葬、深埋、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、少耗资源、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,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
  然而,响应生态葬的人数寥寥。以天津憩园为例,从2010年起的十年间,仅安葬骨灰1278具,平均下来每年不到130具。生态葬“遇冷”主要受制于传统观念。但同时,投入也必须加大。汇总各地对生态葬的补贴发现,有的补贴少,有的补贴较高,差异较大,而且,有些补贴还有一定限制性措施,可见,补贴数额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。加上传统观念仍然盛行,如果过世的亲人没有一个安居的“家”,就是对逝者的“不敬”。生态葬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流行,说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,让更多人知晓生态葬的好处。但同时,还必须持续加大投入,提高补贴数额,以让逝者家属的心理得到某种平衡。

  生态葬不留骨灰、不留墓碑、土地循环利用,有利于节约土地,促进文明建设,倡导生态葬势在必行,也正在成为部分人的选择。但仅提倡还不够,必须在经济补偿上达到人们的预期,同时还要增加更多配套措施,全面升级服务,使生态葬更具人性化,如此才能使生态葬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。(刘天放)

  声明: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

编辑:杨均

文明四川   关注我们

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
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
蜀ICP备19005180号-5